论中西管理会通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如何对待中西管理思想的问题。因为中西方各自的管理思想丰富且精深,盲目排外和全盘西化不应提倡。而两者又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提出中西管理会通的理念。
关键词:中西管理会通 东西方文化差异
“中”与“西”的关系,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复杂问题,会通是一项非常艰难的系统工程。
我原来学习医学,知道中医与西医的关系复杂。中医和西医两个系统是不同的理论体系,一些中医与西医互相瞧不起,提倡多年的中西医结合,实际上收效不大。最近甚至还有一种无知的言论:希望取消中医。
后来学习心理学,跟一些心理学家深入接触后,发现对西方心理学非常熟悉的台湾大学杨国枢、黄光国,香港大学高尚仁、杨中芳等人在积极推进心理学的本土化工作,他们强烈地感觉到,不能简单地利用美国人的理论来研究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尤其是在芝加哥大学和耶鲁大学系统学习和研究过心理学的杨中芳博士,她对中国心理学的本土化的热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再后来学习经济管理,受苏东水等老师的影响,发现东西方管理学在理论与方法上同样有很大的区别。
尽管我们中国人表面上提倡中庸之道,但是,近现代以来,在对于西方文明和西方管理的态度上,总体上来看一向是走极端的。鸦片战争前的清朝皇帝、士大夫和一般国民,真正把自己看成世界的中心,把欧美等国家及地区看成不开化的蛮夷之地。鸦片战争后,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一味崇拜西方文明,把美国、英国作为真理、先进的代名词;编写管理学著作时也是照搬西方的管理学原理、思想、方法、案例等。可喜的是,国内少数学者已经意识到东方有着丰富的管理学思想,在编写管理学著作时也开始介绍东方管理思想了。
实际上非中庸,走极端的态度和作法对国家、社会和个人都有很大的破坏作用。清朝一个时期,夜郎自大、因循守旧、盲目排外的国策,现在的人看来会觉得不可思议。例如,乾隆中叶,原来的四口通商改为只有广州一口通商。法令规定,不准中国人出洋,不准“夷商”在广州住冬,不准“夷商”购买中国书籍和学习中文。据张德昌1935年在《清华学报》上发表的《清代鸦片战争前之中西沿海通商》介绍,一个名叫刘亚匾的中国人,因为教外国商人学习汉语,于乾隆24年被处以斩首的极刑。清朝能够出现这种案例,是有思想基础的,宋朝石介是这样解释什么叫做中国的:“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天地为之乎内外,所有限也。”清政府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的结果是在鸦片战争中被打得惨败。
近年来,一些人走向另一个极端,主张全盘西化。对于中国传统的、民族的、自己的文化,缺乏自信,感到自卑。大学生的许多宝贵时间不是花在学习新知识上,而是花在学习外语上。在有的大学里,为照搬西方的管理学原理、思想、方法、案例等行为感到自豪;在以培训高级管理人员为主要取向的EMBA招生广告宣传上,商学院普遍互相攀比谁请的外国洋教授多。然而,中国真实的管理工作,很少是简单利用西方管理功夫就能取胜的。
洋务运动从结果来看是失败了,但是洋务运动的一些思想理念还是很值得我们重新认识、分析和借鉴的。例如中西会通的主张就值得学习。具体如何会通是技术问题。
我们提倡学习、研究、发扬中国古代优秀的管理思想,有人会问:这些古代思想有用吗?我们以中国古人的整体观念、系统思想为例,看看古代智慧的价值。万里长城、都江堰等工程展示了古人高度发达的整体观念、系统思维。万里长城在建造工程上,明代一般分为镇城、路城、卫城、关城、堡城、城墙、放台、烟墩等不同等级、不同形式和不同用途的建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在管理上,沿线设九个镇,每镇设总兵,上受兵部指挥,每镇之下又分级设“路”、“关”及城保、墩台,形成多级管理系统,信息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传递迅速、反馈自如。都江堰工程也是系统工程的古代杰作。该工程由岷江鱼嘴分水工程、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宝瓶口引水工程及水利信息系统构成,融灌溉、蓄水、防洪、排沙于一体,合理地解决了分水导江、防洪防旱、引水灌溉、排除泥沙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这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运用系统思想的典范。万里长城、都江堰等工程到现在,仍然是全世界感到佩服的人类杰作。至于兵法谋略等中国管理智慧,在战场、商场、官场的运用,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的。
因为身兼大学管理学院教师和咨询公司总经理,平时经常和担任领导职务的人打交道,我们平时相见交往时经常会谈及管理理论与管理实务的关系。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主要以能否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很少区分影响自己行为的理念和理论是属于东方的还是属于西方的,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也就是说,人们在从事管理工作时,以是否有用为标准,自己已经把诸多管理理论和方法会通了。
把管理学的知识分门别类,是为了教学和研究的方便。在实际管理工作中,人们对管理学的分歧、流派关注很少,重点关注如何能够解决现实问题。
因此,我们认为,不管什么理论,什么模型,如果要有效地指导管理实践,都必须根据当时的需要进行会通。
我们主张中西管理会通,同时又要注意中西管理在理念上、方法上有许多区别。有人对东西方文化有差异、东西方管理文化有差异持疑议,认为信息社会时代世界已经是地球村了,“东”与“西”没有什么差别了。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因为差别是客观存在着的,不要说东方与西方有差别,就是一国之内,地方不同,文化也有差别。东西方管理文化之间的差别是客观地存在着的,我在2000年出版的《东方管理学》里根据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研究成果进行过整理,罗列出东西方管理文化之间的有100多处差异。2006年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全球商学院院长论坛的主题就是“东西方领导文化”。
有差异,才有会通的必要。
我们主张坚持求同存异、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会通。
严格来说,现在出版的管理学著作,许多书已经不是纯粹的西方管理学,或者纯粹的中国管理学了,基本上都进行了一定的会通,只是会通的思路和程度有不同侧重,有的著作是“西体中用”,有的著作是“中体西用”。总的来看,还是“西体中用”的多。
所采纳的西体,多数人又是搬用的法约尔与孔茨等人倡导的管理过程学派的框架,并没有把西方丰富多彩的管理主张、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介绍给中国读者,导致许多中国读者发生感慨:西方管理学也就这个样子吧,好像也没有多少名堂。
外行眼中的学问与内行眼中的学问是有区别的,例如心理学。许多人没有系统学习过心理学的人,以为弗洛伊德倡导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就是心理学的全部。其实呢,精神分析只是众多心理学流派中的一个流派而已,其他许多心理学家可能更伟大,对人和动物心理的研究可能更接近科学一些。管理学也同样如此,只知道一些西方管理学皮毛的人便以为过程学派就是西方管理学。其实,西方人本来学术自由,他们探讨学问、分析现实受到的约束比东方人少,所以他们的管理学思想是丰富多彩的。
近现代以来,由于盲目引进西方管理出现了一些问题,而海外华人及香港、台湾等地区依靠中国传统管理智慧却出现了一些商业奇迹,于是,国内外一些学者对于中国管理思想开始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开始阶段主要是收集、整理一些儒家经典著作中的管理思想。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发现“三教九流”的言论中的许多管理思想,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于是大家已经不满足于简单对文献进行收集、整理,而是进行了大量的发扬工作,甚至希望建立一系列具有东方文化特色的东方管理学、中国管理学、周易管理学、无为管理学等管理新学科。在研究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管理学的理念和模型,对中国传统管理智慧进行继承、发扬、创新,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Discussion of the digest of the Chinese Western Management
Shifu YAN, Ph.D., Associate Professor
Oriental Management Research Center,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E-mail: sfyan@vip.sina.com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aims at how to treat the Chinese Western Management ideas. On the ground of the richness and the intensiveness of the Chinese Western own Management ideas, it is not improper to absolutely exclude or accept the Westerns. And for the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the digest of the Chinese Western Management is suggested.
KEY WORDS: digest of the Chinese Western Management, differences between Esa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